科技进展
科技进展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科技进展 >

机器人在中国异军突起——转


中国,已是国际机器人巨头们最看好的市场。本土机器人企业只能虎口夺食,在细分市场中培育属于自己的领地。这场市场争夺战,势必成为工业转型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佳催化剂。

2.3万台,这是由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12年中国机器人购买量,中国由此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仅次于日本的2.87万台,领先美国、韩国和德国。这一历史性突破,让众多关心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方方面面欢欣雀跃。

然而,悲喜这对反义词总会如影相随般出现在人们身边。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副秘书长姚之驹介绍说,CRIA对国内会员单位进行统计得出,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的销量是3,000多台。对比内、外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占比,本土品牌以13-17%的比例处于极端下风,这无疑给已呈现火热态势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浇了一盆凉水。

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局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竞争压力的背后,蕴藏着发展的动力。因为若不在竞争中奋起,就会在竞争中消亡。本土企业急需完成一场自我救赎。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刺激下,也必将突破当前的使用密度(21台),向全球平均水平(55台)进发甚至赶超。彼时,中国将有可能实现“厂厂都有机器人”的盛景,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器人市场大国。

在这个被业内认为中国机器人市场即将爆发的前夜,一切正蓄势待发!

抢滩中国

在近一千平米的大车间里,一台台压力机有条不紊、精准快速地完成冲压件,13台机械手正在娴熟地完成送料、排废料工作,几名工作人员则忙碌在冲压生产环节的其他岗位上,裁料、巡视、质量检查及装箱。

这是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冲压厂自动化车间每天都在上演的剧目,如果说压力机是该剧主角的话,那这些机械手——更大众的称呼是工业机器人,绝对是最重要的配角。

工业机器人的历史素来以久。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公司Unimation制造出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50多年后,日系产品和欧系产品占据了国际工业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日系中主要有安川(Yaskawa)、发那科(FANUC)、不二越(NACHZ)等企业,欧系则以德国库卡(KUKA)和瑞士ABB为代表。据统计,库卡、ABB、发那科以及安川四大厂商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超五成,它们在中国市场则占有更绝对的市场份额,超过80%。

吉利汽车冲压车间的工业机器人全部来自ABB。这个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全球500强企业,早在1994年,就把它的机器人业务带到了中国市场。

初入中国的ABB,以机器人销售业务为主。2005年起,ABB将生产、研发、工程中心都转移到中国,成为最早在中国实现全产业链的跨国工业机器人提供商。

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负责人李刚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我们设在上海康桥的生产基地已发展成为ABB机器人全球两大生产基地之一(另一家在瑞典),单班生产能力达到每年6,000台,我们在中国生产的机器人产品不仅服务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更服务于全球市场。”

记者了解到,从2005-2012年,ABB机器人在中国超越市场发展速度,保持年均30%的业务增长,在中国市场装机总量超过16,000台。

当提到为什么要在中国布局机器人市场并且建设生产基地,李刚坦诚道,“最主要是看中了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而依靠工业机器人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今,国家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更加明显。”

不得不承认,ABB机器人在中国的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就被成功地应用在发达国家汽车行业中。ABB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第一单,瞄准的也是汽车行业,即为上海大众桑塔纳车型提供了6台电焊机器人。如今,ABB以其包括冲压、白车身、喷涂和动力总成在内的服务与汽车生产全流程技术,成为众多汽车厂家的首选。

吉利汽车杭州湾公司冲压厂设备主管范新波坦言,“我们冲压车间采购ABB的机器人,除了公司战略方面的考虑外,主要是考虑到ABB有专门为冲压自动化研发的机器人,更能满足冲压专业的自动化生产需求。”

以ABB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机器人进军中国市场,满足了中国机器人市场萌芽时期的应用需求,更加快了这些领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脚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刺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程。

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汽车还是工业机器人在国内最大的应用行业,宝马、比亚迪(002594,股吧)、吉利、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长安福特及奇瑞等多个国内外领先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上都已广泛应用了机器人。